日出日落有两个含义。一是现象,二是时刻。现象不难理解,太阳升出地平线为日出,落入地平线为日落。至于时刻还真是个学问。由于蒙气差的原因,给了日出日落时刻更多的内涵。如果地球上没有空气(大气层),也许会变得简单些,但大气层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,让你问的问题显得复杂了。先说两个概念:光疏介质和为光密介质。光不仅能在真空中传播,
也能在其它透明物质中传播,如各种气体、水、汽油、玻璃等。但在这些物质(又称介质)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。相比较而言,光传播速度较高的物质为光疏介质,光传播速度较低的物质为光密介质。由于真空中光速最大,所以其它物质与真空相比都是光密介质;两种介质比较,以光线在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而论,光在其中传播较快的为光疏介质,
反之则为为光密介质。尽管真空中没有任何物质,光学上仍称之为光疏介质。再说一个规律: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,传播方向会向为光密介质一侧偏转(就像小学时学的筷子插入杯中筷子看上去变曲折、渔民叉鱼要向后叉的道理)。因为光线在从一种物质(介质)进入另一种物质(介质)时,会发生偏转(真空为光疏介质,空气相对为光密介质),
所以太阳从几何学上尚未露出地平线之时,我们就已经看到了日出。同样,太阳按几何定义已经落入地平线以下时,我们仍然会看到太阳并未落下。所以,地球上在任何时候都是昼半球大于夜半球。从几何角度讲,春分、秋分两天各地都是昼夜平分,但事实上并非如此,这两天全球都是白天长于夜晚。至于白天到底比夜晚长多少,因纬度不同两有差异,
一般也就是10分钟左右吧,纬度越高时间越长。如果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正圆,日出日落时间相对会变得非常规律,春分日全球都是6点(地方时,下同)前日出,18点后日落;春分后北半球日出逐渐提前,日落逐渐推迟,直至夏至日。此后北半球日出逐渐推迟,日落逐渐提前,直至冬至日,南半球则相反。但是,地球轨道是椭圆,地球在轨道上有远日点和近日点的位置变化,
伤感标签: